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鸣生亮武术文化网 > 最新动态 > 太极拳爱好者的追求:大道耶,末技耶?

最新动态

太极拳爱好者的追求:大道耶,末技耶?

2013-06-24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话剧团一级演员  陈惠良

   今年是老黄(震寰)七十寿辰,原先他的弟子们觉得老师为弘扬太极文化奋斗有年,而且影响不断在扩大,想开个座谈会庆贺一下,同时把老师的研究成果总结一下。后来老黄觉得索性开个“大道太极”的研讨会,一举几得,更有意义,我认为这个想法很好,特别是在当前,太极拳运动发展到现在,非常有必要开这样一个会,也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

从我个人来讲,回顾自己痴迷太极拳近四十年,不但有幸接触过不少名符其实的名师,还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相知相识的拳友。黄震寰教授,我们通常爱称他为“老黄”,就是我众多拳友中,给过我很多帮助并使我受益匪浅的良师益友之一。虽然他的年龄比我小几岁,但他接触太极拳的时间并不比我短,尤其是他头脑聪明,悟性极高,勤研不已,乐于助人。他既能无私的跟别人分享他在不同阶段钻研太极拳学获得的珍贵成果,同时又能对别人在研习太极拳过程中的点滴体悟喜形于色,并及时加以肯定,引导你一点一点扎扎实实地前进。他是一位善良、坦诚、热情、随和的学者型的太极拳家。正因为如此,多年来,在他周围汇聚了很多不同专业的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他教拳的拳场和课堂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即是没有一点江湖气,没有什么打斗声,总是人气很旺,热气腾腾,武事文备,乃武乃文,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吴子玉同志撰写的题为“活跃在科学城的太极拳研究学者”就曾真实生动地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十多年来,老黄陆陆续续收了不少弟子,从学者和受益者也很多。我翻阅了自己在八十年代中记下的笔记,他给我比较重要的提示有:

对无极、太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对无极桩功的练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强调胳膊不能成棍棍,身躯不能成板子;

强调要在脚下作功,不要在手上争霸;

等等。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最深切的体悟,那怕是一点,写出成一篇文章,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习太极拳的辅导材料。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说没有必要,没有意义吗?!如果再大而广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显然它就不仅是涉及到眼前我们这些人太极拳锻炼是否正确、能否得益的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广大的太级拳爱好者,应该继承什么、追求什么,以及太极拳运动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为了使大家了解当前太极拳运动发展的现状,这里,我想推荐两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武当》双月刊1992年连续三期刊登的题为《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这篇文章,作者是美籍华人,美国太极基金会会长周宗桦,按周先生自己讲,他先在台湾学习太极拳垂十年,后迁居美国,义务授拳15年。渐渐感到自己所学所教都是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的“太极拳”。为了宽广视野,多次专程到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寻师访友,到过武当山、陈家沟、北京、西安、郑州、广州等地,会见最孚时望的名师高手,有的甚至是简化和综合式太极拳的“创造人”。据他讲“说来令人失望,只有已经过世,享年105岁的吴图南老先生,那时他已年近百岁,依旧身轻体健,精神矍烁,为太极拳后学提供人证,为张三丰祖师:‘欲令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作了有力的註脚。(这里我要补充一句,周先生多年侨居国外,对中华武术爱之至深,尤其对太极拳做过长期精深的研究,虽多次来中国大陆寻师访友,但由于阴错阳差,接触有限,以至对大陆名家高手的评估有失偏颇,但瑕不掩瑜,他对当今中国太极拳运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把太极拳的精髓继承下来,宏扬开去,使中华武术百花园中这朵奇葩——太极拳,不至沦为“老人拳”、“太极操”等等见解,应该说都还是有的放矢,发人深思的。如他认为“太极拳技近乎道,其困难更凌驾一般技术之上,现在若再不追根究底,穷本溯源太极拳将名存实亡”又,他还说“太极拳之所以式微:不外一、打太极拳的人对拳经拳论都耳熟能详,但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几人?!二、在传授过程中,只传架势,而失落了太极拳的万能钥。有此二因即使政府民间大力提倡,并已传播至全世界,练习者虽多,前景仍着实令人担忧。”当时我看了这篇文章,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总以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武术界会引起很大的反响,打电话一问,没想到出乎意料之外,不仅没有引起重视,相反不少人对这篇文章说三道四,后来一想可不是吗,作者把所谓的大好形势说成一团漆黑,把所谓的名家都否了,人家能高兴吗?无独有偶,同年2月,也就是1992年《武术健身》第二期也刊登了同样性质的文章,内容更尖锐更具体,作者是杨式太极拳在四川的开拓者李雅轩的弟子张义敬先生,题目是《太极拳的沉思》。文中谈到“太极拳和其他任何武术在内容上大相径庭,它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智育运动’,或者称为‘意与气的运动’。‘意气君来骨肉臣’,拳谱上明明提出骨肉是次要的,意气才是太极拳的主要内容,如果真要提倡,弘扬太极拳,就应该承认它的特殊性,承认它的与众不同。”但是“近几十年来,我们在太极拳上的成就之一,就是有学不完的套路,只看见形式,不知其内容,强调外形动作的规范化,而不考虑怎样以太极拳的内功内容作为规范化的标准,这就只能使太极拳滑向一般体育和外家拳的轨道,太极拳遂名存实亡。文章中作者还对太极拳推手比赛名实不符的情况作了无情的剖析,最后在结尾愤然写道: “太极拳啊,你魂兮归来”!作者公开为太极拳叫开了魂。这两篇文章一呼一应,从发表后到2002年,一晃就是十年,老一代的前辈名家,又有一些人离开了人世,可谓老成凋谢,后继者青黄不接,原本就令人十分担忧的太极拳运动,却情况依旧,在20029月中国焦作第二届国际太极拳年会上,太极拳推手比赛还是抱摔、顶牛、推小车,没有一点太极推手的味道,太极拳的套路比赛,也还是光强调动作的规范化,仍没有把太极拳内功内容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参《武当》2003年第一期“实事求是,道正乃兴”有关评说)

我和老黄频繁的交往,开始于八十年代初,那时他、家仓、国健、子辰等已结束了跟石明老师的系统学习,喜出望外的是经过石明老师的点拨和独特的传授,短短几年功夫,他们就突飞猛进,道技精进,比起以往在一起玩的拳友来,高出了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很大一截,甚至可以说不是同一个层次。差别就在对太极拳内功劲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就是心知和身知的情况和程度。

而此时老黄、家仓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体悟、实践经验,教了不少学生,有了自己的拳场,自觉不自觉的在进行太极拳内功的普及工作了。

谈到这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网上读到的一则资料(作者“游吟剑客)——看起来应该是一位太极拳行家——对各派太极拳及有关人等,进行的点评。例如,他评说吴氏拳“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历史”,“吴公仪与陈克夫的录相,实在没什么东西,比现在的散打还没内容”,“练吴式的推手有好手,但跟汪水泉的玩艺儿相似,玩玩劲还行,不能真用”。还说“汪水泉是说拳的主儿,北京话老头拳,老头儿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当然他也承认“汪永泉是有些功夫的,但属于俗手”。他还提到“朱怀元,孙德善……石明等是有功夫的,但都没有脱俗,要吹,都还有些资本”。他甚至具体谈到在地坛“亲眼看见孙德善让几个人排成纵队来推他,他让谁出去,谁就一准被发出去,排队的人并非都是他的徒弟,所以并不是作秀。作为玩艺儿,这功夫够得上高妙,但也只是作为玩艺儿”。还说“朱怀元粘人的功夫也可以说是高超,当时一块儿玩的有位翁师父,看见朱怀元来了,从后面拍了一下朱的肩膀。结果怎么着,手拿不下来了,亦步亦趋跟着朱怀元屁股后面走,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沾劲能让老翁的手找不着着力点,够神的吧,但还是俗手。因为拍他的是老翁,而不是泰森”。

    好了,说到这儿,我不想再详细一一列举了。如还说到马岳樑、杨禹廷、孙剑云、洪钧生、陈正雷、陈小旺,包括吴图南等人如何如何。甚至还提到我,“吴老没教出像样的徒弟,什么余志钧、陈惠良等,功夫太一般了”。我跟此人不认识,他压根儿没提吴老谪传马有清、杨家仓、李琏等人,说明他对吴老还不是十分熟悉,提到我可能是因我写了“太极凌空劲辩析”那篇文章的缘故,误把我列入吴老的门墙了。

不过,就此人所谈的一切,如果不是道听途说,说明他的接触面还是相当广泛的,而且对太极拳可谓执着,到处寻访。哪个地区,哪个门派,稍有点名声的人,差不多他都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他有很多话说得还是有些道理的,但也有不少太离谱儿了。如说朱怀元粘劲不错够神的,但还是俗手,因为拍他肩膀的是老翁而不是泰森.这是那儿对那儿呀,有这么比的嘛。这且不说,关键是他脑子里好像就只有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打”。.不能打的一切都谈不上。这叫人不敢完全苟同。后来,我静下心来细想想,此人有此看法,也不奇怪。因为当前武术部门领导的思想深处,不正是突出的这个“打”字,并决心要在武术的基本属性技击性上大做文章吗。在这样的氛围中,民间也有人摇旗呐喊,助阵喊威,又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而况,原先武术部门有关领导囿于当时的情况,偏执一端,基本上不强调、不提倡武术的基本属性技击功能。就拿太极拳来说吧,建国之初,国家把它列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广、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由于疗效显著,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民众的欢迎。现在可以这样说,“太极拳是拥有具备世界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虽然人们一提太极拳大都知道它的功能可以发挥在养生和技击两个方面,但对后者——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因为正如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在他的专著“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所说:“早期,杨式太极拳拳架就有养生架和技击架之分。目前广为流传的太极拳就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养生架,注重内功修练。使内气和外形互相配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一般讲,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需要补充揉手技法、散手等。所谓技击架是前人把胜人之招综合在一起,编成套路。它虽长于技击,但也必须有内功作基础才能充分发挥技击的功能”。汪老在书中还提到,“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架子只传给了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目前练习太极拳者绝大多数都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即使有些人以提高技击功夫为目的,也得首先具有健康的体魂和充足的内气。因此,必须从养生架子学起。总之练习养生架是根本”。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总爱说太极拳难修、难练、难以致用,我想只要仔细琢磨琢磨汪老上述这一番话,就不难找到其中的一些原因了。

不过对于那则资料中所例举的众多太极拳名家前辈,我一直这样认为,他们所承传的东西虽不是太极拳传统精华的全部,但还是属于太极拳文化瑰宝中深深浅浅方方面面的真玩艺儿。他们有的愿意传人,有的择人而授,有的不轻易传人。总之,一人一个样,从整个武术界来看,更多属于秘而不宣,甚至也有不少是名不符实的所谓的太极拳名家。而汪老却是一位既得真传又愿意往下传人的名家前辈。九十年代中,市场上有关太极拳的书一本又一本,琳琅满目,但像汪老在他的专著“杨式太极拳述真”中,把杨式太极拳内功劲法讲得那么具体细致,通俗易懂,并不多见。

汪老从不自我吹嘘他能打人和在这方面如何如何,然而他在传授太极拳时,讲技击比讲养生要多得多,目的是教人先明理,理备才能法精。晚年他甚至建议有关部门选派十名青年学生由他来培训。只要按照他的教案和练法,在三年之内就可为国家培养出确有功夫的人才来。遗憾的是老人家到临终都未能如愿。像这样一位武术大家,在那位“剑客”眼里,竞被看作是“说拳的主儿,老头玩的玩艺儿,离实用远了点”。我不知道这位“剑客”是直观推理还是与其摸手后亲身有所体会得出的结论。总之,在他看来,一言以蔽之,不实用。思之再三,联想到“剑客”在品评朱怀元老师时,曾表述过这样一种理念“在一定的强度,一定的力度对抗的范围内,技巧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对抗性强到一定程度,玩艺儿就没了”。是的,这种理念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在中国拳谚中早就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事物的另一个方面还有“一巧破千斤”。 “一力降十会”和“一巧破千斤”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两个方面,理应辩证来看,而不应偏执一端。另外,我们即使退一万步,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毫无意义的。按照这位“剑客”的遐想,把年富力强的世界拳王与年近老迈的汪老、朱怀元老师等人拉到一起来对阵。就算汪老等人不堪一击,被泰森一拳打趴下了,难道汪老等人所承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太极拳方面的宝贵经验也都失去价值,被打没了吗。

说到这儿,我感到有必要重温一下中国近代武术界具有极深造诣的实践家孙存周的观点。孙先生以其父孙禄堂先生的“拳以道合”的武学思想为指导,形成了具有自然,简约,圆融,致用,中庸五大显著特征的极具实践性的武学体系。他强调“学以致用,通过打来检验练的成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又反对“以胜负结果代替一切”。他认为“一场较技的结果,要从技击技能,身心素质,战术经验,临场机遇四个方面分析发现问题。实战才具有检验理论的效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打法,只要是对抗性的搏击,究其胜负的原因,都离不开孙先生提到的这四个方面,这是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一切较技的结果,不是单看谁输谁赢,更要研究“赢”、赢在那里,“输”、输在那里。用孙先生的话说,就是“打中求理”,“拳与道合”。像网页上“剑客”那种看问题的方法,那种不切实际的设想,不仅属于偏狭,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武术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我觉得徐才同志在一次接待记者的谈话时说得好:“现代竞技武术来自民间,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基础。现在竞技武术在国内外搞统一比赛,这是大势所趋。现代体育项目必须有可比性,否则无法走向更宽更高层次的赛场如亚运,奥运等”。他同时认为“光搞竞技武术也会走向绝路,因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只看那几个套路和几百个专业运动员,就淹没了武术的光彩”。徐才同志主张,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竞技武术的发展,同时搞散打,从间接对抗走向直接对抗。他还特别提到要搞推手比赛,他认为“推手更具有中国武术对抗风格”。总之,徐才同志认为:“武术事业的发展,要靠努力,靠时间,但关键是思想认识,人们是把武术仅仅当成技术,还是当作文化,当作瑰宝呢。所以首先要提高全民族对武术的认识水平” ,这话说得多么中肯啊。徐才同志提出的“技术”,“文化”,“瑰宝”,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内涵。我们怎能不细审之,珍视之呢。

老黄不是武术的专业工作者,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教授,业余酷爱太极拳,勤研有年,造诣很深。他作过“大道太极”的专题讲座,有人误解他是在自吹自擂,好象只有他研究的是大道,其实老黄并没有错,他是在讲自己求的是太极之道。也就是太极拳的大道即“身心并练,性命双修,益寿延年,天人合一”。而不是太极拳的末技。多年来,老黄把自己所学的太极拳的经验体悟和认识成果,无私的奉献给别人,默默无闻地在做着太极拳的拳理和内功劲法的宣传普及工作。在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太极文化而尽心尽力。那位“剑客”在网页上说汪老传承的那些玩艺儿,不实用,这些年不是也有人对老黄讲的、传的、以及推手实作,持怀疑的态度,也认为是互相配合,真遇上力大手快的就不能实用了吗?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辩,老黄胸怀坦荡,安详自在,他索性申明自己所练的所教的都只是养生太极拳,养生太极推手。在我看来他非常高明,这很符合吴老(吴图南)的主张。

吴老生前曾经讲过:“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认为技击乃余事耳,就是说太极拳修的是大道,技击乃太极拳的余事。为什么这么讲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技击技术无论多么高超,当你人死了就没有用了,故还是应该以养生长寿为主,以技击为辅,这是创造太极拳的先哲的本意,也是历代太极拳先贤门的一贯主张”。所以,吴老通常爱讲,“你是想推手赢人,还是想活得长一些。讲发放,伤人、伤已;讲柔化,得养”。

对于“应该搞搞推手比赛和散打的主张”,吴老1984年在《太极拳之研究》中提出:“这是应世界潮流和社会之需要,但是否人人都去这样做呢,大可不必。要看你的职业,你是搞武术专业的,像外国拳王,那你去干是没有人限制你的。不过,如果是太极推手,就应该突出太极拳的特点,按照太极拳应有的要求、步骤、方法去训练,在比赛中可采取推而不打的办法,就像摔跤中的摔而不打一样。倘若技术发挥得好,连护具都可以不必要,因为太极拳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技术”。也就是神意气的运用和变化,而不是较力和力的撕掳。

我是一个太极拳的业余爱好者,痴迷者,在近四十年的历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如认识问题,急于求成,好高婺远,缺乏耐性和毅力等,走了很长很长的一段弯路。我深切地体会到,在求知的过程中,别人给我那怕是一星半点的帮助和指导,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和快乐。所以我非常敬重和钦佩老黄孜孜不倦热情普及太极拳的拳理和内功劲法,帮助爱好者认识太极拳,走近太极拳,掌握太极拳,尤其是在外界各种庞杂思想干扰下,依然能一往无前,锲而不舍。能说这没有意义吗?应该说很有意义,意义很大。我坚信:在太极拳发展史的功劳薄上,人们将会用金字为老黄记上一大笔的。

   占用了大家的宝贵时间,谢谢大家。

                                                                                                            20032

                  本文 后被辑录在《大道太极学术论文》集内

 

我要评论(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请点击注册新用户!
  • 评论内容:
活动内容更多
联系我们更多
QQ:1364960387
微信:兔兔侠
邮箱:zhang_xy3188@sina.com
客服中心
鸣生亮: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x

填写举报信息

提示: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